重建經驗分享,期待新生茁壯
莫拉克重建工作至今日己近五年,從一開始的千頭萬緒到現在各個重建區蓄勢待發,其中涉及的事項包羅萬象,也是許多人-包含重建區民眾、NGO團體、各界善心人士、專家學者及政府單位-共同努力的成果。臺灣的重建工作的效率在世界上在最近己經是各國前來取經的標的,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當然,重建工作並不盡完美,今天在臺北舉行的這場座談會除了分享各項工作的心得外,也檢討了未盡完善的地方,期望在未來無論是後續工作或面對相關問題能更臻完善。參與完整場座談會收獲良多,居產官學各界士無私的分享許多經驗,讓人有許多想法及省思。重建成果部分重建會網站上出版品己紀錄許多,在此不贅述。以下將當場的心得及專家前輩們的建議以條列方式跟各位分享:
1. 本次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工作是很特別的案例,無論是前期的安全評估,中間的說明諮商協調工作到後期的安全堪虞地區認定及劃定特定區域,乃至於工作結束後之民眾陳情、訴願,皆動用了多方的專家學者,也涉及各部會的工作。相關資料是相當重要的歷史借鏡,宜妥善建檔或建置資料庫,並針對資料,對於政策及工作流程進行檢討,研訂未來相關工作之標準作業程序(SOP)、專家資料庫及說明書,對於未來與民眾溝通工作、中央與地方政府協調及提昇工作效能或政策檢討,都有相當的助益。
2. 劃定特定區域相關政策及法規經多次變更,雖說是為政策更容易推行而不得不之權宜之計。但因立場變異,解釋不明,造成民眾對政策不信任,更甚者後續在訴願訴訟時在政策變更上也多所爭議。未來若有需訂定臨時法規或政策,應參考本次經驗,儘量減少可能有爭議需修訂之內容,以秉持政府立場之一貫性。
3. 特定區域之劃定在特別條例到期後,未有明訂退場機制,未來有關特定區域存廢及安全堪虞地區之效力可以預見會有權責不明的問題。未來定訂相關法規時應避免相關爭議。
4. 安全與文化的競合所產生的問題相當多,一開始民眾取得資訊不對等,對安全性的認知不同,科學技術上評估的結果與文化傳承的問題不斷被挑戰,這也使得劃定特定區域後續受到不少挑戰及衝擊。這些問題在阿禮部落訴訟案中有詳細的紀錄,應好好檢視並檢討,作為未來政策的方針。
5. 災後重建工作中央與地方之分工、政府與NGO之間合作方式、NGO之間的分工皆經過相當的磨合,這些過程和結果皆有紀錄,經分析檢討後,未來可朝向法制化及常規化建立機制,面臨災害時可更有效率的處理。
6.重建工作愈久,重建本質愈容易改變。如重建初期居民需求是安置及生活,時間久後則會要求經濟發展,文化等,所以重建的效率很重要,前期工作若未能及時完成,後期問題很容易累積並愈滾愈大。
7.用地以公有地為佳,如有需私有地亦採徵收方式取得產權,以免爭議。但未來是否可思考有回收機制,己在外地居住或另有房產者可收回其永久屋,以供未來安置其他災害受災之民眾。
8.安全評估因有需"安全無虞"之要求,但臺灣地處板塊交界,地質破碎,加上位於颱風好發區域,要找到真正"安全無虞"之地區相當困難,是否可導入風險概念,以相對安全之區域進行安置。
9.安全評估有很多時候是在處理人的情緒問題,如有資訊公開化(避免資訊不對稱,資訊誤導),工作制度化,權責明確化的辦理方式,以階段方式辦理各項業務,一步一步完成,以避免人的因素影響工作,另工作人員必要有同理心,以避免爭端。
10.快不一定好,有一些居民在重建過程中需要醞釀想法,一直追求績效反而讓民眾有些想法來不及表達,會使得民眾有不被尊重的感覺。所幸在不斷溝通後在某些地區放慢腳步,不慬不影響重建效能,也減少了民眾的不滿。
11.NGO永久屋的造價不一而是,這也造成不同重建區會比較,這長期下來也會讓民眾有不舒服的感覺。未來如有類似需求,政府可訂定相關標準,讓造價不要差異太大。
12.災後住宅重建政府的責任到哪裡?NGO的投入的力量需要多深入?居民的義務在哪裡?一直提供無償的福利對民眾不見的是長久之計。賦予民眾部份義務可使民眾對永久屋投入更多心力,而不是以能撈則撈的心態來申請。這樣或許可以能將投入造屋資源壓低而挪至更需要經費的地方。
13.重建不是在災後才進行,在災前的重建計畫就可以預定,可有效提昇當災害來臨時,面對大量工作能在短時間就應反應。
14.為了把永久屋效能發揮最大效益,是否可考慮社區內住戶合法性的移轉可行性?把獲配永久屋但使用率不高之住戶轉移給長住但家庭空間因生育己不夠者,這樣社區才有永續發展的能量。
15.據觀察,社區整體遷居之文化發展完整度比雜處之社區型要高,所以未來如有類似遷居作業時,建議遷居時儘量保留部落、社區的完整性,對未來發展較有益處。
16.永久屋基地除了現在住的地方,也要考慮未來身後所在地,目前各重建基地未有公墓之類規劃,不利於未來文化的延續,希望未來能夠加入此類規劃。
17.目前有很多資源投入永久屋,但能夠執行的人材及組織較不足,建議可考慮培訓當地企劃及執行人材,並輔導民間團體作為當地資源整合平臺,賦予權利義務,以發揮投入資源之最大效益。
身為參與重建工作的一員,聽到這麼多人和我們一起努力,這麼多人在關心重建區的發展,實在很感動。當然,雖然重建條例即將屆期,但我們都知道重建工作是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因此而止。投入工作的人需要鼓勵,更重要的是,重建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人投入,也希望能看到重建之後新生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