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受到重創的阿里山鄒族七大村落,在各項基礎重建工作陸續完成後,今年春節多已再現人潮。擁有台灣原住民族第一個列入國家民俗文化殊榮的鄒族戰祭,於春節期間(15-16日)在達邦社盛大舉辦,更讓整個部落擠滿人潮;來自高雄市桃源區南鄒沙阿魯瓦族群,亦到場共襄盛舉,共同吟唱流傳久遠的史詩並踩踏著先人穩健的步履。而遠方台18線阿里山公路深紅色的『芙谷峩橋』與Mayasvi祭場上鄒族人紅色盛裝服飾遙相呼應,更增添環境與人文協調情境。
戰祭(Mayasvi)是鄒族沿襲已久的最重要祭典,它是鄒族人維繫部落倫理、規範、精神戰力的最大支柱。不論現今社會型態如何的轉變或在遠處工作,Mayasvi祭典的舉行仍會召喚大部分部落族人回家。直至今日,征戰及狩獵雖早已不是鄒族生活的重心,但族人仍每年定期舉辦祭典,除了是祈求戰神(hamo)佑助族人外,更重要是傳承鄒族文化並維繫部落族人倫常,希望藉著祭儀勉勵族人要以鄒族為榮,學習瞭解部落的倫理,並盡力保護部落,讓族人的心能夠凝聚在一起。
重建會表示,阿里山地區的重建工作透過「再造大阿里山風華」計畫的引領與整合,除加速完成各項交通路網的硬體建設外,在軟性文化重建上,均充分尊重且戮力保存推廣當地自然與人文知識。位於達邦社Mayasvi祭場上方的『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在重建會的整合督促下,也將在今年底前可完工啟用,此中心將成為鄒族部落重要的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的指標。

台18線阿里山芙谷峩橋與祭場遙相呼應

即將完工的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

祭儀會場擠滿人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