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挾帶驚人雨量撕裂山林大地,許多跨越河川的重要橋梁遭大水沖毀,兩端居民往來,呎尺天涯,甚至成為孤島。行政院重建會表示,重建4年以來,橋梁已經以更高的抗災標準重建完成,更結合原民特色的圖騰美學,提升重建工程的美感與附加價值,讓橋不只是一座橋,讓設施增添藝術色彩。
傳統橋梁興建的概念,多考慮與河道垂直,且跨距越短越好,可節省經費並兼顧施工方便。災後,橋樑的興建改採「高橋墩、大跨距、深基礎」原則,避開不穩定的地質,不阻礙洪流土石,離開河流攻擊面。讓自然先通過,然後路再繼續進行,這是領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後,學到面對大自然必須要有的謙卑態度。另外,在造形與色彩上也求能夠與當地大自然融合,並運用彩繪圖騰彰顯當地文化與生活意涵。
以南投縣信義鄉的「日月雙橋」為例。投60線哈比蘭明隧道位於河道攻擊面,坡腳遭沖刷導致路基流失,且崩坍處地質仍極不穩定,曾多次中斷。為從根本解決問題,由莫拉克重建會運用大陸善款補助南投縣政府興建橋梁,跨越河道避開崩塌區域,並因進度及品質管控得宜且兼顧當地文化意象,獲得101年全國公共工程金質獎肯定。橋梁設計緣自布農族射日傳說,「日橋」代表陽,設置太陽意象,橋身彩繪男性族人衣物白色為主,橋頭另有太陽及弓箭的意象圖騰,「月橋」代表陰,設置月亮意象,橋身彩繪色女性族人衣物黑色為主,已成為東埔溫泉區最美麗的地標。
台18線阿里山公路也因莫拉克颱風,出現了有史以來第1座橋梁。台18線71K+100路段,由於整片邊坡滑落陡峭山谷,道路消失近200公尺,已無法重建道路,經評估後改以大跨距橋梁復建。新橋長198公尺,不落墩直接跨越崩塌區域,為節省工期,以鋼拱橋形式施作,在橋台引道施工期間,橋梁鋼構同步在工廠加工,再吊至現場組裝,將交通影響降到最低。橋梁並以當地鄒族族語FKUO命名為「芙谷峩橋」,意味當地滿山遍野的芙谷峩樹(即山芙蓉樹)。山芙蓉也是當地原住民的吉祥樹種,將堅韌的樹皮纖維染成紅色,與山豬獠牙製成男性臂飾配戴,用以避邪護身。
原民地區橋梁改以吊橋方式重建,也是這次莫拉克重建的特色。
原民族人進出部落多以聯絡道連接既有公路系統,方式以步行、機車及小型車(或小貨車)為主,交通需求量不大。相較於一般傳統橋梁,吊橋跨距長、經費少、施工快速且較不受地震颱風影響,即使略有損壞,修復或重建工期也短,故早期吊橋常於原民地區使用,也可降低對地質環境敏感區域的影響。莫拉克災後新增許多崩塌坡地,山區鬆動土石隨颱風豪雨下移流入河道,造成河道持續淤高,流況不甚穩定,十分適合以吊橋方式復建。搭配當地原民圖騰美化,不但解決的交通問題,也成為當地觀光景點。如高雄市桃源區的索阿紀吊橋、嘎拉鳳吊橋、達西霸樂吊橋,屏東縣春日鄉的七佳吊橋、嘉義縣阿里山鄉的福美吊橋、達娜伊谷吊橋等。
颱風豪雨及地震等天然災害是臺灣不得不面對的宿命,我們深刻瞭解「人定勝天」早就不該是工程界的迷思,相反的,「人應順天」才是應該要有的新思維。適當的硬體建設,搭配疏散避難撤離等軟體防災措施,才能真正降低災害發生的範圍與力度,避免人命傷亡。
阿里山公路唯一橋梁 芙谷峩橋
南投縣信義鄉日月雙橋深具當地布農族意象
高雄市桃源區達西霸樂吊橋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吊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