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礅高達75公尺,為國內最高礅橋梁的伊拉橋,在陸續克服橋礅基礎開挖遭遇岩盤軟硬懸殊挑戰、大量地下伏流水問題及汛期溪水暴漲影響後,目前正積極趕工中,目標今年底前完成。
伊拉舊橋原名第一號橋,為台24線屏東縣三地門鄉進入霧臺鄉行經的第一座橋,也是霧台鄉對外交通最重要的橋梁。台24線道路主要沿隘寮北溪河谷開鑿山壁興建而成,伊拉舊橋興建於民國61年,全長約53.5公尺,原設計道路由隘寮北溪右岸陡峭山壁山腰處下降至溪谷,過溪後再爬升到左岸山壁山腰。98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屏北山區降雨量超過2,500公釐,造成集水區邊坡坍塌、大量土石河床淤高、拓寬河道,致使舊橋沖毀,霧台地區對外交通完全中斷。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災後,公通部公路總局先於溪底搭設臨時涵管便道提供緊急通行,於100年1月31日設置臨時鋼便橋並完成中期提升,增加過河便道安全性及抗災能力。99年12月13日伊拉橋正式開工,工程經費6億2,800萬元,伊拉橋新址為避開上游右岸土石流潛勢區及減少溪床淤積土石影響與溪水衝擊,僅落一礅於主河道區,橋梁採預力混凝土箱型梁設計,全長440公尺,為舊橋8倍多長,其中第三號橋礅設計高度達75公尺,比目前國內最高國道六號國姓交流道橋礅68公尺,還更高7公尺。工程並結合當地部落文化-人文、精神代表元素如百合花、百步蛇及陶甕等圖騰融入景觀設計中。
行政院重建會強調,由於伊拉橋位於中央山脈末端大武山系,岩盤狀況變化劇烈,加上隘寮北溪蘊藏豐富地下伏流水,施工困難度相當高,例如第二號橋礅基礎開挖時遇堅硬岩盤,每次降挖85公分,需6~8天始能完成;第三號橋礅基礎開挖時遭遇大量伏流水,最大出水量達每分鐘16立方公尺,超過原設計預估值47倍之多,加上又遭遇軟弱岩盤,需施做固結灌漿補強地質後,始能繼續開挖;100年汛期又遭逢豪大雨及南瑪都颱風侵襲,工區施工便道及施工架受損。所幸在重建會、公路總局及施工團隊共同努力下,研擬因應對策,調整施工工法,逐步克服困難,全力攢趕工進,朝今年底前完成之目標邁進。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台24線攸關霧臺鄉民進出交通的安全及便利,對當地產業及觀光發展影響甚大,將督導公路總局督促施工廠商利用非汛期黃金施工期間增加施工人力、機具及延長工時,全力攢趕落後進度,尤其是伊拉橋務必於汛期前完成基礎橋礅,避免受汛期洪水影響,降低風險成本,確實達成於兼顧安全及品質前提下,工程如期如質於今年年底前完工通車。從電腦繪製的伊拉橋完工後模擬圖觀看,儼然如一條飛躍的巨龍,橋梁完工後,將為霧台地區新增一處觀光勝景。

伊拉橋完工模擬圖 (圖/公路總局提供)

伊拉橋最高橋墩-P3橋墩沉箱施工

重建會關切伊拉橋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