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前莫拉克颱風襲台,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嚴重受創,必須遷至安全地點,屏東縣泰武國小成為危險校區,學校歷經4次搬遷,終於在吾拉魯滋永久屋基地內易地重建「新泰武國小」,可以稱為是莫災後校園重建的指標性案例,因為該校的重建充分展現莫拉克災後重建的精神與原素-安全、尊重、效率與創新。行政院重建會製作這部影片,紀錄泰武國小重建過程滿載艱辛、溫馨感人的歷程,以及重建帶給泰武國小無限機會與希望的感人故事,並於今(11)日由陳振川副執行長主持,邀請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明基友達基金會陳哲妮執行長、泰武鄉孫萬教鄉長及泰武村大頭目阿拉依樣‧達卡納等在新聞局辦理影片發表記者會。
泰武國小位於吾拉魯滋部落內,部落內117戶的學童可以就近求學,別具意義。但當初在選址興建永久屋及學校時,政府和部落共同花了6次尋覓安全與適宜地點,才找到現有族人歡喜樂居的吾拉魯滋基地,也是馬總統來到這個社區稱為桃花源的吾拉魯滋部落。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紅十字會、明基友達基金會等單位在吾拉魯滋部落及泰武國小整個基地,總共投入新台幣8億元進行重建,一同完成這個新社區,整體重建工作也從早期永久屋安置,進入推動永續社區的階段。
泰武國小以古謠傳唱隊揚名國內外,在莫拉克颱災後,這所僅有92位學生的部落小學,在重建的過程中,不因為4次搬遷與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影響教學品質,更展現學校師生的團結與韌性。尤其對學生、老師及家長而言,泰武國小不單單只是學校,更是他們一起用心營造,屬於孩子的「家」。
伍麗華校長在記者會分享感言時強調,在原住民部落文化裡,獵人指向遠方的圖畫代表要尋找更美好的安居地,而泰武國小的重建搬遷過程正符合這個意像,原以為校園重建至少要4到5年時間,所幸在行政院重建會、教育部、屏東縣政府、明基友達、泰武鄉公所、紅十字會等單位大力協助,學校才能在100年9月28日正式啟用,我們不能說、不敢說、也不配說失去什麼,因為這一路走來,有您們的陪伴,讓泰武國小能把夢作大、把根紮深,才有現在的新校園,感謝大家與我們一起經歷重建的酸甜苦辣。就如同剛影片提到「重建帶給泰武國小無限想像的機會與可能,如果能把握住這個契機,其實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另外,泰武村大頭目阿拉依樣‧達卡納樣以排灣語感謝大家在重建的過程中,共同努力讓排灣族的文化得以傳承,尤其是泰武國小擔負起古謠傳唱與原住民文化傳承的責任,明基友達基金會在校園重建規劃中,融入排灣族傳統文化意涵及政府尊重部落文化的前提下,讓原鄉社區文化得以保留、傳承。
明基友達基金會陳執行長表示,為配合因部落遷移而遷校的泰武國小,同時尊重部落文化為前提,校園規劃設計時融入排灣族傳統文化意涵,呈現了北大武山、南大武山、百步蛇、陶甕等意象。例如,在環繞陶壺廣場校舍的牆面裝置頭目家族的家徽、在校園的西側及北側營造南大武與北大武山坡意象、在校園內增設的石板屋、傳統鞦韆、穀倉、烤芋頭架等,讓部落耆老可以在此聚會,把祖先的故事說給孩子們聽,傳承山上部落的傳統與回憶,另外也將友達光電太陽能技術融入設計,打造「一體型太陽能電池模板(BIPV)」的綠色光電小學。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聖誔節來訪的日本土木學會專家學者訪問團盛讚泰武國小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小學。泰武國小所在地的吾拉魯滋永久屋基地已於100年8月15日落成後,10月8舉行豐年祭、聖誕節配合萬金聖母殿150週年舉行一系列宗教與產業活動,把文化傳承、宗教、產業逐步帶入這個永續社區。

古謠傳唱新泰武國小影片發表記者會

行政院重建會陳副執行捐贈影片予泰武國小

記者會後貴賓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