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於12月20日及21日率領重建會工作人員陪同國內知名土木、水利學者專家及媒體人士8人前往勘查莫拉克颱風災區,渠等此行主要前往高雄縣重災區勘查台21線及20線修復現況,並赴杉林鄉月眉農場大愛村參觀、聽取慈濟基金會的規劃簡報及基地巡覽。
此次由重建會安排的行程包括高雄縣那瑪夏鄉、甲仙鄉等幾個重災區,20日沿台21線勘查那瑪夏鄉民權村、民族村災後環境及小林村崩塌情形,21日則沿台20線勘查梅山口、復興村、勤和村及桃源鄉、寶來等地道路復建及河川疏濬工程辦理情形,勘查行程緊湊充實。
勘查團成員包括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洪如江、土木系主任張國鎮、土木系永續公共工程中心主任劉楨業、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系授蔡長泰,另外還有來自中國時報、聯合報及中央社之文字、攝影記者。當問及對此行的感想,洪教授以「危地不居」四字作為此行的註解,洪教授表示,土石流本為大自然正常現象,但倘造成人命及財產的損害即為災害,洪教授並引用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海岸山脈坍方調查數據指出,砍伐森林造成的坍方為森林坍方的10倍,而開路上山所引起的坍方為森林自然坍方的100倍,瑞士及奧地利等國皆採隧道及橋樑方式造路,雖然費用高昂,但一勞永逸,反觀國內,則多採先應付眼前問題,較無長遠規劃;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則說,以往對風災的瞭解只限於平面或電子媒體報導,本身沒有很深刻的感覺,但親赴災區現場後才瞭解應配合環境來調整災後重建的腳步,而不是一味要求評估,回復以前的方式,親身來此感受是很重要的。其他記者也認為此行程有助媒體工作者實際瞭解災害真相及台灣政府對重建工作的整體規劃。
重建會陳副執行長於行程中指出,此次風災對南部大地環境造成很大的損害,特別是高屏及台東地區,感謝公路總局全體工程師於11月30日前即將台20、21、24及27線等幾條遭嚴重破壞之重要道路搶通,惟目前很多路段只是搶通僅提供四輪傳動車輛行駛,重建工作刻正進入緊鑼密鼓階段,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行政院已建立以國土保育為上位的計畫,因為重建要花費很多經費與時間,但是明年颱風仍會來襲,因此可預期明年汛期又將是柔腸寸斷的情況,很多地方還是會變孤島,然為讓道路仍具基本功能,還是會依照國土保育條例的方式分等級陸續進行復建工程。
陳副執行長也說,重建工作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為環境已有很大的變化,如許多河谷淤積達三、四十公尺,山上的土石遇颱風豪雨仍會向下移動等,防洪犯之首要工作即為儘量避免二次災害,另外倘災害發生應如何減少人命財產的損失,重建工作現在是與時間賽跑,希望汛期前要儘速完成重要路段、河川的疏通或強化堤防設施,另外如何有效掌握環境因素,作出合理永續的公共設施也是當務之急。另外以重建角度來看,清疏工程目前進度約達百分之十四,進度暫時超前,重建預算甫於11月20日通過,很多工程之設計與發包皆在進行中,此外造橋方式也有所改變,許多河道寬度由20米擴至100~500米,建造橋樑需改以長跨方式來做,橋樑需架高以增加洪水流通面積,成本相對提高很多,政府財政有限,錢要花在刀口上,重建工作需順應大自然力量,無法與大自然對抗,有些工程可先以簡易方式做,一步步往前推動重建工作。
重建會工作人員前於11月28日、29日及12月5日、6日亦曾陪同其他來自歐、美、亞洲及大洋洲地區計22家媒體人士前往勘察嘉義縣阿里山鄉及高雄縣那瑪夏鄉、甲仙鄉等地區,陳副執行長表示,重建會希望透過安排災區訪視活動,讓國內外媒體及學者們對莫拉克風災情況及重建工作有更深入的瞭解與體認,重建會也將續秉持積極任事的態度推動各項重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