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受災戶早日恢復安定生活,營造比過去更安全、更有特色的居住環境,全面關照居民之居住、生活、就學、就業、產業及文化傳承等需求,重建會於99年10月1日首度提出「彩虹永續社區」的新發展概念,期透過相關單位及部落族人自己的力量,讓永久屋基地能朝「社區組織與才培力」、「產業發展與再地就業」、「教育文化與社區環境」三面向永續發展新社區目標邁進。
重建會目前已確認永續社區各項計畫及經費需求,包括:綜合活動中心、多功能集會所、商業設施等,由內政部、行政院原民會等單位協助提供經費。其中,高雄市、屏東縣、嘉義縣等各永久屋基地11項指標性工程,將投入4.47億元。重建會表示有關永續社區相關公共設施之規劃,應融合住民文化內涵,做整體規劃,其各項計畫及經費需求,應合理、有效、避免閒置浪費。部分建築之規劃設計(例如:教堂、社區中心等),請各相關縣市政府審慎遴選建築師,俾興建標竿式建築,具有重建地標價值。
重建會表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企業及NGO組織的通力合作下,「彩虹永續社區」構想已逐步推動,並有初步成果,包括:內政部成立27個生活重建中心、41個聯絡站,提供居民所需的各項服務;行政院原民會補助住家每戶最高10萬元,營造部落建築語彙及文化環境;政府協助提供居民宗教信仰需求,禮納里部落4所教堂已動土興建,杉林大愛園區提供土地由民間興建道觀佛寺;民間團體協助提供學童就學需求,禮納里永久屋基地長榮百合國小、杉林大愛民族國小已分別在今年2月與3月動工;文建會推動文化種子培訓計畫,將培訓30位文化種子,落實永久屋基地社區的文化重建與紮根;勞委會推出就業輔導方案,在各永久屋基地開辦無數場的職訓、就業媒合博覽會,加強居民的就業能力及就業機會;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開闢62公頃的永齡有機農場,預計投入5億元,提供居民就業機會。
行政院院長吳敦義於4月8日重建會第23次委員會議,指示有關目前永久屋基地規劃活動中心、多功能集會所、文化廣場以及文化建築語彙等均為社區永續發展所需基本公共設施,請重建會督導內政部與原民會以及各縣市政府,務必儘速完成,以使居民安居後,逐步凝聚社區向心力與營造文化傳承等。
展望重建完成,永久屋基地不只是有「房屋」,而是營造有「家」的感覺,並使永久屋基地內、外生活機能有機發展,讓永久屋基地成為多采多姿、有機成長及世代發展的彩虹永續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