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回首頁英文版  
 
重建新訊
認識重建會
重要會議
重建面面觀
  綜合規劃
  基礎建設
  家園重建
  產業重建
地方政府重建資訊
意見交流
賑災捐款
統計概覽
重建法規
常見問題
88重建掠影
資訊公開
下載專區
相關連結
八八重建報
社區電子報
災滿3周年重建成果
我的重建小旅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程執行情形
家園重建管理系統
88心感動
劃定特定區域專刊
新聞稿照片集
災後重建出版品目錄
其它機構重建法規
台灣援助菲國海燕風災
重建快報
友善列印
新橋連接兩端 重建希望與新未來
2011/11/10

莫拉克災後,橋樑重建已脫離早期橋梁興建之舊思維。行政院重建會會同交通部等部會以新思維、新科技、新材料觀念推動下每一座重建橋梁均能脫胎換骨,屹立不搖,接受另一世紀嚴苛氣候的挑戰,也因此復建了多座相當具有特色之橋梁。

行政院重建會基礎建設處顏久榮處長表示,這些橋梁在規劃復建階段,就從工程角度與技術層面上,邀請了當地居民與地方政府、水利專家指導,並聘請國內知名工程顧問公司,以能兼顧通行便利與提升當地產業發展來做最佳效益設計,因此,橋面提升、減少落墩、加強基礎穩固性及增加景觀、文化特色,成為此次重建橋梁的共同特徵。

他表示,台27線新發大橋由原來6跨40M長預力混凝土梁改建為最大跨距150m總長465m的鋼橋。當初橋梁設計時考量到荖濃溪排洪及土石流量沖擊,各橋墩基礎採用7M外徑沈箱式井筒基樁,其中座落於荖濃溪主河道基礎P2井筒式基樁外徑達12M,除了將原有橋面提高28M以增加通洪橫斷面,上構也配合當地景觀採桁架式綠色塗裝處理。

他指出,台20線甲仙大橋跨越了旗山溪,為了增加排洪斷面,由原來10跨30M預力混凝土梁上構,改採三跨152M、90M、60M大跨距鋼箱型梁橋樑,下部結構採用2M直徑、長30M全套管基樁,入岩深度平均為15M。該橋在設計時由地方挑選上構顏色為芋頭紫色,及橋欄杆為芋頭竹筍圖騰,完成後成為南部橫貫公路最重要景觀橋梁。

另外,如台24線伊拉橋為通往屏東縣霧台鄉重要的道路,原有橋長僅53.5M之預力混凝土橋梁,且淨寬僅5M,莫拉克颱風豪雨全橋摧毀,河道變寬,為徹底解決進出霧台鄉交通,仍重建新橋,全橋增長為654M,而大跨距為80M、140M、140M、80M共440M,引道亦採5跨共214M,且下部結構皆為井筒式沈箱基礎,在隘寮溪主河道橋墩更高達75M,橋梁上部結構亦採用了3種工法,A1至P1採用就地支撐工法,P1至P5採用平衡懸臂工法,P5至A2採用支撐先進逐跨架設工法,橋面寬度為10M標準雙車道之設計。

由於台灣河川特色陡峭短小,流水湍急砂石含量高,加上台灣坡地地質脆弱,地震颱風豪雨多,山區橋梁道路飽受土石流嚴重威脅,在這次莫拉克颱風橋梁已改變過去觀念,重新檢視地質環境條件順應大自然,在莫拉克災區主要河川、公路系統幹道橋樑多已重建完成或接近完工階段,高雄甲仙大橋、六龜大橋、新發大橋、旗山橋、南投日月雙橋、阿里山達娜伊谷吊橋、福美吊橋因工程技術提升又能配合當地文化、景觀,相繼完成發揮了交通、產業運輸、觀光等多重效益;另外,積極趕工的雙園大橋全國橋柱最高的伊拉橋,將來完工後,除能發揮交通、產業運輸及觀光等效益外,也勢必成為當地著名新地標。
 

 

台20線甲仙大橋採用甲仙芋頭的顏色來塗裝

 

台27線新發大橋

經驗傳承座談會
貓頭鷹
如何去永久屋
攜手重遊好山水
莫拉克卜拉米永續社區專專生微電影創作競賽
耀動與卜拉米與彩虹永續社區
文化種子
產業計畫
農業計畫
觀光計畫
社區培力計畫
福報
莫拉克聯合課程網頁
巡迴影展
重建區颱風災情通報專區
本會交通資訊
民間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