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汛期來臨之前,各級政府都會積極的進行防救災演練,一方面藉此提高民眾防災意識的警覺性,一方面也及早整備收容與避難中心等場域設施設備修繕與物資儲備。尤其是在遭遇莫拉克颱風侵襲最嚴重的高雄、屏東山區的原鄉部落,如何與災難共存,永續的存活下來經營家園,一直是原鄉重要課題。
4年多前,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從98年8月6日至10日,屏東、高雄、嘉義山區雨量皆突破2,000毫米,帶走近700條人命,讓無數的人心碎。從那時刻起,原鄉環境的變化,讓許多住在山上的人,面臨了生活上的選擇。於是原鄉部落一部分的人選擇入住到永久屋定居,一部分的人雖然選擇了留在原鄉重建,卻也面臨必須做好隨時離災撤離的準備。
99年4月,選擇原鄉重建的高雄南沙魯居民在民族平台上舉行了避難屋 musaul(布農語,意即立柱)儀式,避難屋的興建地點正是莫拉克風災當時居民避難的地點,也是南沙魯舊部落所在的位置。這處避難屋的興建,也是莫拉克風災後,原鄉重建的部落中,第一處避難屋興建的案例。其後,包含勤和平台的公用避難屋、個人避難工寮,還有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旁的庇護所也是興建於原鄉的土地上,是相對安全的一個在地避難場所。
行政院重建會繼101年610水災與泰利颱風之後,即主動依據災防法所揭示,為健全災害防救體制,強化災害防救功能,以確保人民生命、身體、財產之安全及國土之保全,針對重建區防汛整備議題進行調查並提出綜整性的檢討報告。報告中發現除硬體的山河路橋等基礎工程是災後復建不可避免的工作外,很特別的是,繼莫拉克颱風之後,民眾雖然認同預防性撤離的必要性,但考量異地安置面臨撤離時機不易掌握、撤離交通困難問題、各地撤離強制性標準不一、居民身心適應與舟車勞頓、離鄉資源投入過高、就學銜接困難等延伸性的負面影響外,除了因病或洗腎患者必需預防性撤離下來之外,民眾開始萌生了在地避難的訴求,希望在原鄉相對安全的地方就地避難,在紅十字會、世展會等民間團體協助下,行政院重建會也認同部落在地避難與災難共存的理念,並透過紅十字會、世展會等NGO組織協助居民在原鄉進行在地避難處所的整備工作,以降低離鄉撤離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減少居民舟車勞頓與運輸里程。
101年610水災張主秘關心民族平台南沙魯避難屋
102年8月22日阿里山庇護所潭美颱風安置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