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年產品太普通乏人問津,到如今訂單應接不暇,屏東禮納里好茶部落婦女工坊的手作包、月桃編等,在好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杜菊梅嚴格的「故事培訓」下,讓產品更臻文創特性、更具競爭力,例如目前市場上人氣很高的母子包,就是部落婦女在個別學習水餃包和貝殼零錢包時,想起部落歷經遷徙的命運,因而創意結合兩款包包為母子包,同時感念舊好茶和新好茶孕育魯凱族人生命和文化。
讓手作包、刺繡圖騰有故事,是好茶社區婦女工坊力求在眾多原住民手工藝產品中突顯特色的品管要求,杜菊梅表示,好茶村因莫拉克風災遷居禮納里後,部落就在苦思如何讓她們熟悉的月桃編和刺繡技術成為社區產業,兼顧到每個家庭的生活與生計。
不過婦女工坊100年開始運作時,做出來的包包都四四方方沒有特色,因為莫拉克風災以前,她們的繡工技術就是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做衣服、裝物品的包包,簡單實用即可,但是因消費型態轉變產品如果太普通、沒故事性,就很難吸引消費者購買。
剛開始都是由杜菊梅一個人進行設計,其他人照著圖做,後來杜菊梅希望大家都能發揮創作能力,於是她以「故事培訓」的方式,要求先有故事才做產品,部落婦女在製作零錢包、手機袋、抱枕等各式產品時,都要先告訴她,為什麼要刺這個圖騰?為什麼珠繡要這樣搭配?要先說出產品故事來說服她,過了她這一關,才列入生產程序。改變生產模式後,好茶部落婦女工坊才漸入佳境。
當部落婦女告訴她,舊好茶就像孕育我們魯凱族的母親,而族人和新好茶雖然只有三十年的相處時間,但ㄧ草ㄧ木令人魂縈夢牽,如今雖因莫拉克颱風又遷徙到禮納里,母子包就代表我們對新舊好茶的思念,兩人說著說著就都哭了起來。也因為以豐富的故事讓部落手作包更具文創內涵,好茶社區婦女工坊的行銷發展也愈來愈穩定。今年某知名連鎖咖啡就已購買五百個月桃編來裝冰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訂購一千個名片袋等等。
好茶村原位於北大武山背側南隘寮溪下游,因為舊村落在標高九百多公尺高的斜坡上,處境天險,交通不便、謀生困難,光復後大半遷居外鄉(縣),留下的則在村民大會中議決遷村,民國六十九年元月遷村工程完成,好茶村街道是經精心設計規劃,巷道整齊、房屋傳統雕塑贏得「山地模範村」美譽。好茶舊址已經內政部審定為二級古蹟,對魯凱族人尋根追遠有莫大幫助。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好茶村歷經96年0809水災、0813豪雨及聖帕颱風侵襲,原居地已不安全,96年9月2日起暫時安置在隘寮營區,與政府展開長期安置規劃,98年莫拉克颱風再進一步將好茶村完全淹沒,政府一併納入莫拉克災後家園重建,於99年12月25日入住禮納里永久屋基地完成遷村安置,離開原部落總日數達1,211天。雖然幾經滄桑,好茶部落卻從不離散,其間,好茶遷村重建協會與族人協助凝聚集體遷村共識,好茶遷村也是展現政府對部落整體意識及族群融合的尊重。
好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杜菊梅說起母子包創作故事總是感觸萬千
好茶婦女工坊手作包包非常受到歡迎
每個手作包包都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