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重建會主任秘書張恒裕於昨(2)日在我國駐休士頓辦事處科技組周家蓓組長與新聞組齊永強組長協助安排下,訪視了美國2004年卡崔娜颶風受創嚴重的路易斯安那紐奧良市,分別拜會紐奧良市防災辦公室主任凱斯(Bradford Case)、美國紅十字會南路易斯安州分會執行秘書薩馬龍(Bill Salmeron)以及杜蘭大學災害調適領導學院(Disaster Resilience Leadership Academy)執行長陸其博士(Dr. Ky Luu),瞭解美國房屋強制水災保險制度(Flood Insurance)、民間團體協助防救災與重建制度(Voluntary Organization Active in Disaster, VOAD)以及防災準備等議題。
杜蘭大學陸其博士曾擔任美國救災總署海外災害救援辦公室主任(Director, Office of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 USAID/OFDA),張主秘除向杜其博士表示,對美國及其個人在當時,對台灣提供的救援與協助表示感謝,並說明,台灣莫拉克災後,馬總統已指示「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方針,次年我國已修訂公布災害防救法,將防救災列為國軍的任務之一,因此,目前均主動,不待申請,於颱風警報等災害預警發布後,立即前往可能發生危險地區協助疏散撤離,近兩年已在歷次颱風災害中,展現成效,國軍事先佈署,深獲民眾肯定。杜其博士則表示,2009年他曾奉命負責指揮調度美方資源協助台灣莫拉克救災的協調事務。陸其博士對台灣重建的成果表示肯定,並強調,以美國卡崔娜救災經驗教訓為例,平時應建立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制度是未來應強化重點,避免災害發生後,外力難以到達,無法立即救災,以及外力介入後,不瞭解當地的特性與需求,導致無效率的救援等情況。
美國紅十字會薩馬龍執秘則向重建會張主秘介紹,美國路易斯那州民間團體協助防救災與重建制度,他表示,為建立民間資源協助救災的協調機制,該州與美國各州平時已設立民間團體防救災平台(VOAD),平時即建立責任分區與資源調查與資訊交流等工作,平時即定期溝通協調,大至如卡崔娜颶風救災與長期復原工作或小至急難救助,透過此一平台,擔任政府與民間不同資源間的調度介面,以使資源有效運用,避免重複與錯置,並補足政府資源不足。張主秘說明,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及其他民間團體,與政府合作無間,不僅救災,亦協助興建永久屋與後續產業與生活照顧服務據點等重建工作,是台灣引以為傲的資產。
紐奧良市防災辦公室主任凱斯則介紹了,卡崔娜受災最嚴重的紐奧良市復原情形,他表示,2005年8月29日卡崔娜颶風侵襲紐奧良市區,民眾陸續疏散至各地,災後水退,民眾逐漸返鄉復建,目前市區已回復繁榮景象,惟因潰堤且低於海平面而淹水最嚴重的下九區(Lower 9th Ward),迄今復原緩慢,該區1萬8千人口,目前僅剩6千人,而紐奧良全市原近3百萬人口,災後迄今減少了20萬人,他認為,多數人不願離開故鄉,但經濟法則是人口遷移的自然法則之一。他特別指出,美國災後家園重建,係以強制的水災險(flood insurance)為基礎,水災險理賠為民眾重建家園的主要財源,另聯邦政府亦補助低窪地區民眾將房屋抬高,因此此類業者原僅6家,現已增為300餘家,不過他也指出,的確有部分老舊社區房屋與弱勢族群,未納入水災險強制對象,無法得到重建財源,而需透過慈善團體與社會福利系統的協助,此一部分,進度亦較緩慢。
行政院重建會張主秘此行係應美國僑社美南國建協進會閻寶印會長邀請,參加美東時間6月2日美國德州休士頓舉行「美南科學工程技術研討會」,並利用會前簡短時間前往紐奧良,瞭解美國卡崔娜颱風防救災與重建經驗。

重建會張主秘拜會紐奧良市紅會執行秘書

重建會張主秘訪問紐奧良災防辦

紐奧良市下9區聖十字會興建房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