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鄉山美村達娜伊谷園區於今(102)年11月8-10日辦理寶島鯝魚節「回顧二十年 迎向新生命」系列活動,整個流程從早上4點河祭開始,意謂著感念上蒼的創造及溪流養育族人的恩典,讓這塊淨土上有著堅毅不拔的生命力,也象徵鄒族的川流不息。
回顧園區歷史,阿里山鄉山美村發展初期,與多數原住民村落一樣以務農為主,爰由當時村長高正勝提出以生態保育作為觀光資源的構想,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得到社區的響應,成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保育公園。這也是台灣第一處由部落自發性社區營造的典範,山美社區以保育達娜伊谷之鯝魚聞名國際,災前最高峰時期每年入園人潮曾達20多萬人次,確實為山區小部落創造出農業生產之外的另一項經濟收入。然而98年的莫拉克風災,將累積十多年的成果,一夕間沖毀殆盡,達娜伊谷園區頓成廢墟,遊客量瞬間歸零,在地生計產業與就業面臨嚴峻挑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達娜伊谷不可能重建,或者需要10年以上才能重建,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一肩扛起這個重擔,憑著過人的意志力,協同莊信義村長積極奔走下爭取相關資源挹注,為的就是讓達娜伊谷園區再現,災後的1年半,這不可能的任務達成了,100年2月26日達娜伊谷重新開園,鯝魚回來、人潮回流,為重建的過程寫下讓中外人士都驚嘆的紀錄。。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部落居民努力不懈下,默默在達娜伊谷進行生態保育工作,這四年的復育,也慢慢的有了成果,居民也與達娜伊谷建立深厚感情。重建充滿了許多挑戰,從重新找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建設作為,到生態復育及文化保存、人力培訓、觀光推廣、特色產品的開發等,可以說都是從零開始,必須要有正確方向並有堅韌的意志力才能完成。重建的過程不但是中央各部會與地方合作,也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成功範例。
為鯝魚復育無私奉獻的巡守員(照片來源達娜伊谷園區提供)
達娜伊谷生態體驗解說(照片來源達娜伊谷園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