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回首頁英文版  
 
重建新訊
認識重建會
重要會議
重建面面觀
  綜合規劃
  基礎建設
  家園重建
  產業重建
地方政府重建資訊
意見交流
賑災捐款
統計概覽
重建法規
常見問題
88重建掠影
資訊公開
下載專區
相關連結
八八重建報
社區電子報
災滿3周年重建成果
我的重建小旅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程執行情形
家園重建管理系統
88心感動
劃定特定區域專刊
新聞稿照片集
災後重建出版品目錄
其它機構重建法規
台灣援助菲國海燕風災
重建新訊
守護臺灣─向災區前進 聞聲救苦與民同在
2011/11/07

 「戰時向砲聲前進,和士兵在一起;平時向災區前進,與民眾在一起。」是國防部長高華柱對國軍官兵應有使命所下的定義,意即國軍將扮演「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的角色,成為守護人民、保衛國家的一流勁旅。過去,戮力戰訓工作是國軍的職責所在,特別是面對來自中共的敵情威脅,每位官兵無不落實建軍備戰工作,用生命捍衛國家安全;今日,國軍依舊站在國防最前線,展現高度的自我防衛決心,但隨著全球氣候漸趨異常,重大天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較以往增加,導致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國軍更應發揮「聞聲救苦、急民所急」情操,拯民水火,與民同在。正因如此,馬總統認為,「守護臺灣」是國軍對臺灣的四大貢獻之一,國軍要守護臺灣的環境與災區的民眾,這是國軍中心任務的重要變革。因應非傳統安全威脅 救災列為國軍中心任務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異常,因各種天災造成的傷害屢見不鮮,往往為當地帶來嚴重災情,更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儘管人們無法抗拒天災的發生,但若能提早防範,亦可將災害威脅降至最低。尤現今安全威脅已從戰爭擴大到恐怖主義、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重大組織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軍隊執行任務的思維與機制,亦須隨之精進調整。畢竟,氣候變遷,自然災害對國家安全、人民福祉的影響已益發嚴重,國軍必須強化災害防救對策,俾能在緊急狀態下快速反應,立即發揮救助民眾、服務民眾的效果。正因如此,國軍現階段的任務不光只是從事建軍備戰工作,「救災就是作戰」也成為國軍應有的任務概念,並將戰訓與民生相結合,秉持「災害預防、國土防衛」思維,建構足夠的防災救援能力,強化「國軍救災機制」與整體編裝,務期全體官兵在兼顧應擔負的戰備訓練任務及維護本身營區安全外,只要與百姓切身相關的事,皆能以高昂的士氣,戮力完成任務,不負民眾期望。回顧過去,無論「九二一」大地震、SARS、莫拉克風災、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七堵路段走山崩塌意外等災變,只要災難發生,不管災害類型為震災、風災、水災、重大交通意外事故,或衛生疫情,國軍都能在第一時間馳援現場,秉持全力以赴的態度守護民眾安全。官兵穿梭

災區無私奉獻助民為先每一次的災難發生,國軍戮力救災的過程總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這些真實故事彰顯國軍無私無我的大愛精神,傳達官兵助人為先、不計利益的忠愛情操。在兩年多前的莫拉克風災期間,為及時搶救一百多位受困的霧台鄉佳暮村村民,當時在陸軍航特部特勤隊服役的徐仁輝士官長、徐仁明上士兩兄弟,得知佳暮村對外交通中斷的消息後,立即通知南區救難協會的成員賴孟傳,三人趁雨勢暫歇,帶著攀降繩具、簡易藥品與無線電,從三地門鄉向佳暮村挺進,經過涉溪、攀爬、垂降,渡過湍急險溪,越過危險的土石泥流,歷經七個小時徒步路程,順利抵達新佳暮部落,且發現待援的七十二位村民,隨即在山頭開闢空降場。之後,他們再溯溪推進到舊佳暮部落,再確定六十三位待援村民的安全,另闢一處空降場,讓新舊部落的村民,均能搭乘直昇機離開災區。徐仁輝兄弟則搭乘最後一趟直升機離開。由於徐仁輝兄弟等人的勇敢,成功確保佳暮村村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佳暮英雄」的稱號,傳為佳話。

除「佳暮英雄」外,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特勤中隊的潘國清上士公而忘私的精神,亦足敬佩。莫拉克風災造成甲仙地區災情嚴重,小林村更是慘遭滅村,而潘國清的家鄉正是小林村。當小林村可能滅村的消息傳出,潘國清試圖與家人聯繫,但祖父、祖母及父親下落不明。雖然身為受災戶,潘國清卻強忍哀傷,依然跟隨部隊前往甲仙山區救援,一句「我現在只想救人」將其化悲痛為力量的情緒表露無遺,百感交集的潘國清選擇與災區民眾在一起,希望為災區多做點事。佳暮英雄、潘國清都是國軍守護家園、守護百姓的典範,還有無數的國軍官兵都曾在接獲命令、奔赴災區後,以效率、負責、敬業的態度,解民倒懸,寫下感人的篇章。

心存榮譽信念人民信賴仁義之師西方戰略家約米尼曾說:「自我犧牲、英勇的精神和責任感都是美德;如果沒有這種美德,那麼任何軍隊都不會受到尊敬,也不可能得到榮譽。」長期以來,每位國軍官兵有感於自己是國家穩定、社會進步的力量,深受民眾信賴與期待,時時刻刻以最高標準鞭策自我,除不斷累積軍事專業素養,更藉砥礪軍人武德,堅定軍人應有的核心價值,進而胸懷肯犧牲小我及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大義熱忱。軍隊存在的目的,在於提供可靠的國防,保障百姓的安全福祉,既是合法的武裝團體,亦為人民信賴的仁義之師。事實上,國軍自黃埔建軍的第一天開始,每位選擇投身軍旅的青年,在穿上軍服的第一刻,內心早已深植效忠國家、愛護人民的信念,並將這樣的信念化為責任與榮譽,以鍛鑄軍人武德,承擔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使命。歷史一再證明,無論東征、北伐、抗戰、勘亂,乃至光復臺灣、保衛臺灣、建設臺灣、守護臺灣等時期,或在戰場、或在災區,總能看見國軍官兵衝鋒陷陣、臨陣當先的身影,即使個人安危受到威脅,甚至生命必須犧牲,當下執行任務的官兵袍澤,也從不退卻或放棄。結語馬總統出席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五十七週年暨第三十三屆榮民節慶祝大會時曾重申,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都是臺灣人,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都愛臺灣、也都愛中華民國,兩者已經不能分;沒有臺灣,中華民國可能在六十年前就進入歷史,不再出現;而沒有中華民國,臺灣也可能被中國大陸赤化。就此以觀,國軍對臺灣做出實質的四大貢獻,不僅讓臺灣脫離日本統治,重回祖國懷抱,亦確保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生存發展,並在政府遷臺,臺灣社會百廢待舉,面臨來自中共的武力威脅的重要時刻,先後為保衛臺灣、建設臺灣奉獻心力,讓臺灣穩定朝向富強康樂的目標邁出大步,終獲傲人成就。而今日的國軍仍將持續發揚守護臺灣的信念,與人民同呼吸,讓「有國軍在,真好!」成為國人共同的心聲。

資料來源 :青年日報
經驗傳承座談會
貓頭鷹
如何去永久屋
攜手重遊好山水
莫拉克卜拉米永續社區專專生微電影創作競賽
耀動與卜拉米與彩虹永續社區
文化種子
產業計畫
農業計畫
觀光計畫
社區培力計畫
福報
莫拉克聯合課程網頁
巡迴影展
重建區颱風災情通報專區
本會交通資訊
民間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