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回首頁英文版  
 
重建新訊
認識重建會
重要會議
重建面面觀
  綜合規劃
  基礎建設
  家園重建
  產業重建
地方政府重建資訊
意見交流
賑災捐款
統計概覽
重建法規
常見問題
88重建掠影
資訊公開
下載專區
相關連結
八八重建報
社區電子報
災滿3周年重建成果
我的重建小旅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程執行情形
家園重建管理系統
88心感動
劃定特定區域專刊
新聞稿照片集
災後重建出版品目錄
其它機構重建法規
台灣援助菲國海燕風災
重建新訊
921地震到88水災 陳長文:備災觀念不可少
2009/09/20

921地震10週年,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說,從921地震到最近的88水災,台灣社會備災救災觀念仍不夠,面對災難應緊急應變,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備災救災需訓練有素。

陳長文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921地震是紅十字會發展的轉捩點,紅十字會之前的主要工作是急救與水上安全救生等培訓工作、辦理兩岸人道相關服務工作。921地震時,雖號召捐款與動員志工救災,但發現平日沒有救災培訓與準備,面對嚴峻挑戰能做的有限。

他回憶,921地震募款達新台幣18億元,超過半數來自紅十字會國際聯合會,對於未用完的善款,國際聯合會當時建議紅十字會用在備災、救災與組織發展工作,還派遣專案經理來台為紅十字會專職人員與志工上整套相關課程。

陳長文表示,災難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循環過程,從88水災經驗,大家更容易瞭解從國土保育、災難預警、災害評估、救災準備、到真正災難發生時緊急應變作為等,都缺一不可。

他說,很可惜的是,這中間的任一個環節,從921地震迄今討論很多,實際行動卻遠遠不足。再加上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型態,災難規模與影響遠超乎世人想像,這也是88水災帶給國人如此大震撼的原因。

紅十字會在921地震後,將部分國際捐助的結餘經費使用在健全救災備災的機制,在全國各分支會設立備災倉庫,儲備橡皮艇、發動機、衛星通訊電話等器材,以及毛毯、夾克、睡袋、帳棚等物資,同時也與大型量販店簽約,當災害發生時,可立即調度民生救援物資。

陳長文說,88水災的第一時間,紅十字會即動員16個備災倉庫的橡皮艇、物資車、帳棚、毛毯、睡袋等救援物資,緊急投入救災與收容安置工作。

有了物資,還需有志工的動員參與。陳長文說,紅十字會在921後與台北市政府合作辦理都市搜救訓練,培訓逾400多位搜救志工,並從中選派前往美國接受進階訓練,返台後成立搜救隊伍。無論是納莉、桃芝颱風或88水災,志工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救援與運送物資,都讓紅十字會更加深刻體會平日備災救災工作的重要。

陳長文指出,921震災後,民間公益團體整合參與救災的聲浪很多,但沒有具體作為。去年川震發生,一方面台灣NGO前進大陸仍有部分限制,再加上紅十字會一直認為國內NGO團體的整合非常重要,因此,台灣公益社團在紅十字會的平台下組成512台灣川震服務聯盟(簡稱川盟)。

他表示,經過1年多運作,建立合作模式,88水災發生後3天,紅十字會就召集台灣公益組織開會,當天「八八水災服務聯盟」就形成共識,分成社工、心理、教育、文化、醫療、法律、安置、資訊、後勤及專業學者等組別投入災區各項服務重建工作。

陳長文說,每次賑災與重建工作中,志工如何動員、物資如何配送、捐款如何運用、核銷並符合捐款人責信的要求等,都有很大學問。紅十字會會把每次經驗累積成SOP,再藉由電腦作業系統把工作做得更有效率,可以更即時發揮緊急救災的功能。

不過,陳長文也坦言,88水災土石流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就淹沒整個小林村,是新的災難經驗,因應全球氣候極端化所產生的各類型災難情境,不單是台灣,全人類恐怕都應有另一種緊急災難應變管理的思維。

此外,88水災災民多數是原住民,陳長文說,紅十字會將與「八八水災服務聯盟」研擬適合部落永續發展的生計與產業計畫,例如「社區永續造林計畫」即是一項。

他說,這項計畫擬在原住民重建安置的部落附近,以租賃或買斷方式把原住民保留地、國有地、甚至私有地保留作為公益造林之用,再請部落災民負責植苗、除草、巡守等工作,不僅可達到國土保育功能,提供受災戶工作的機會,更呼應全球節能減碳趨勢。

紅十字會88水災募款現已達新台幣36億餘元,是有史以來募款最高的一次。陳長文表示,雖然這次募款金額超過預期,但仍會秉持專款專用原則,把錢花在刀口上。

部分社福團體認為水災募款造成排擠效應,陳長文表示,如果屆時確認災民都已獲得妥善照顧,結餘款除作為備災、減災、培植地方抗災能力外,也不排除經由理監事會決議並經政府主管單位同意,把捐款轉做其他更急切需要的社會服務工作。

資料來源 :中央社
經驗傳承座談會
貓頭鷹
如何去永久屋
攜手重遊好山水
莫拉克卜拉米永續社區專專生微電影創作競賽
耀動與卜拉米與彩虹永續社區
文化種子
產業計畫
農業計畫
觀光計畫
社區培力計畫
福報
莫拉克聯合課程網頁
巡迴影展
重建區颱風災情通報專區
本會交通資訊
民間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