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聲請破產滿一周年,15日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國內學者建議,企業宜把握機會調整體質,分散出口市場,將過去以美國為首的出口型態,擴大至歐元區、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
台灣企業重建協會及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15日舉辦企業重建高階研習營,舉行「從金融海嘯與八八水災看企業重建」座談會。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認為,美國一向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這種一國獨大的出口型態,隨著雷曼兄弟聲請破產,全球金融海嘯來襲,應有所調整;台灣企業應分散市場至歐元區、石油輸出國及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
他表示,金磚四國中的中國,未來消費力不容忽視;中國民間消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逐年下降,1970年時中國民間消費約佔GDP的54.7%,去年下滑至35.3%,一旦中國民間消費大幅成長,中國市場潛力可期。
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李勝彥指出,金融海嘯造成百業艱困、企業規模縮小或倒閉、失業增加、銀行緊縮信用等;據統計,台灣企業解散及撤銷家數從2006年的3萬6618家攀升至去年的5萬900家,金融體系也緊縮放款市場。
李勝彥表示,以日本為例,日本經濟在失落的10年間,對企業進行紓困,其中也針對企業進行債務減免,雖然涉及道德性議題,但是有利於提升企業競爭力及便利企業併購。
台灣銀行董事長張秀蓮指出,政府因應八八水災,未來四年編列新台幣1200億元重建預算,而公股行庫也針對企業進行紓困,相信重建做得好,可以避免企業倒閉的現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