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今天回顧其高雄縣長任內八八水災救災及災後重建經驗。他說,人不能勝天,未來國土規劃及道路橋梁等公共工程應重視防災概念,平時也應加強河川疏濬。
美國在台協會主辦的「2012驅動低碳發展、邁向永續台灣」研討會上午在高雄軟體園區登場,楊秋興應邀專題演講「國土規劃與防災」,做以上表示。
楊秋興說,八八水災3天內在南部地區下了3000多毫米雨量,遠超過往年台灣全年累計雨量2000多毫米,在高雄地區造成走山、高屏溪河床墊高,山區多處堰塞湖潰堤,小林村也瞬間在泥流中滅頂,他是學土木工程的,看到這種情景,大有「人不能勝天」的感慨。
楊秋興表示,八八水災的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在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以及民間NGO組織鼎力協助下,展現很高效率。他並感謝美國當時出借軍用直升機吊掛怪手、山貓及油品至災區,協助災區重建及道路搶通。
他指出,為提供災民永久屋,讓他們可安居樂業,他親自參與選址,確保建地安全無虞並進行環評,當時高雄縣府也以最速件通過都市計畫變更並核發建築使用執照等行政程序,方便各處永久屋儘快動工。
他又說,其中慈濟大愛園區於2009年11月中旬動工,88天後完工,如今已成為災後安置災民的國際典範村,吸引許多國際人士前來參觀取經。
楊秋興認為,南台灣土地較空曠,土地取得成本也較低,人口密度不如北部,需安置災民相對較少,因此八八水災若發生在北台灣,需安置災民勢必較多,且永久屋土地取得也較困難,災後安置工作恐怕更艱困。
他說,防災勝於救災,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未來國土規劃及道路橋梁等公共工程應特別重視防災概念,平時也應加強河川疏濬。
這項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界代表,就全球永續發展趨勢與策略、氣候變遷調適運用、宜居城市等議題進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