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發生後,如何跨界結合資源,使震災救援更順利?雅安震災「420成都公益組織聯合救援行動」總召郭虹教授指出,中國大陸在汶川地震後跨界結合企業、科技、非營利組織共同救援。企業不僅響應號召捐款,也派遣人員攜帶物資進入災區;政府設立震災指揮部、專家委員會,公益組織主動與政府保持聯繫,彼此間成為平等合作的平台。
伊甸基金會1日舉辦「兩岸四地災難救援重建交流研討會」,邀集台、港、中、澳專家與會,除了分享汶川震災、莫拉克風災等重建經驗,並且就大陸雅安地震交流資訊及後續重建行動合作。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表示,舉辦「兩岸四地(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災難救援重建交流研討會」,是在台灣921地震、88風災、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及最近雅安地震災難發生後,讓兩岸四地的組織有所交集。此次研討會以「跨界合作」為主軸,分為四個主題進行包括「災民福利服務輸送」、「災民生計與社區產業發展」、「面對未來災難」、「重建與永續發展」。
雅安震災「420成都公益組織聯合救援行動」總召、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郭虹表示,大陸公益界的跨界合作,起源於汶川震災救援,企業、科技、非營利機構組織,形成跨界救援的新局面。三個月內,民間募集700億人民幣及物資,近300萬志願者。她認為,跨界合作有兩大特點,能讓政府、企業、公益組織三個部門主動合作,並創新應對困難與挑戰。
在「災民生計與社區產業發展」主題,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陳雅楨說,災民的生計是災後的重要問題。光源企業主要業務是輔導及銷售部落生產的有機產品包括蔬菜、竹筍等,主要產地在阿里山。88風災之後,原住民耕種的農作物全毀,原住民朋友卻說,「他們只有做一天災民的權利,因為第二天就要開始重建。」
她說,阿里山農民的教育水準是國中,平均年齡是55歲,他們透過建立部落小農的生產網絡,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的現況。88風災後,透過跟政府合作,現在已能運用資源,將農產品銷售、運輸到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