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回首頁英文版  
 
重建新訊
認識重建會
重要會議
重建面面觀
  綜合規劃
  基礎建設
  家園重建
  產業重建
地方政府重建資訊
意見交流
賑災捐款
統計概覽
重建法規
常見問題
88重建掠影
資訊公開
下載專區
相關連結
八八重建報
社區電子報
災滿3周年重建成果
我的重建小旅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程執行情形
家園重建管理系統
88心感動
劃定特定區域專刊
新聞稿照片集
災後重建出版品目錄
其它機構重建法規
台灣援助菲國海燕風災
重建新訊
媒體人:災難新聞不能只有台北觀點
2009/09/26

媒體報導88風災表現如何?26日在一場研討會上,電視台主管表示,「災難報導不能只有台北觀點」;學者則指出,記者採訪災民時,需有訪問技巧,以免造成二度傷害。

「電子媒介新世代」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由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辦,閉幕論壇討論「從莫拉克風災談傳播媒體、傳播新科技與傳播人在災難中的角色」,與談人包括媒體工作者、學者、公部門代表及部落客。

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表示,傳統媒體和公民媒體在功能上有互補關係;不同於921地震,88風災災區散布各處,較傳統媒體靈活的公民媒體可發揮強大力量。然而,強烈依賴網路的公民媒體,在偏遠地區卻遭遇數位落差問題,災民的資訊取得管道有限。

何國華也說,災難報導必須由在地觀點出發,不能只從台北看世界。

曾赴災區採訪的東森新聞記者羅友志表示,媒體報導災難新聞,壓力很大,因為必須小心拿捏,過與不及都會被批評未善盡媒體責任。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資訊組委員李雪津說,面對各方批評,公部門有許多無奈,但她希望政府單位都像媒體一樣有「衝衝衝」的精神。

非營利機構達德基金會 (The Dart Center)澳亞洲中心主任Cait McMahon指出,災民受創後,會有劇烈的心理、意識及行為模式變化,記者採訪時,需運用特殊技巧。此外,除災民受創外,有些採訪災難新聞的記者也會有心靈受創現象,值得媒體主管注意。

資料來源 :中央社
經驗傳承座談會
貓頭鷹
如何去永久屋
攜手重遊好山水
莫拉克卜拉米永續社區專專生微電影創作競賽
耀動與卜拉米與彩虹永續社區
文化種子
產業計畫
農業計畫
觀光計畫
社區培力計畫
福報
莫拉克聯合課程網頁
巡迴影展
重建區颱風災情通報專區
本會交通資訊
民間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