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8日兩波梅雨鋒面,造成八八風災災區交通多處毀損。尤其,許多災區便道便橋在第一波鋒面降雨中受損,才剛修復又被第二波降雨損壞,讓不少人質疑災區便道設計是否不夠安全。不過,莫拉克重建委員會表示,災區便道便橋被大水沖毀是可以預期的事,因為便道便橋的修築本來就是因為當地暫時不適合永久道路的興建,便道便橋的規畫是平時提供交通使用,遇上天災阻斷則是希望可以在二到三天內修復。(林憲源報導)
兩波豪雨在八八風災災區高雄縣、屏東縣、嘉義縣、南投縣,一共造成28處主要道路的溪底便道被沖毀,公路養護單位在第一波降雨之後搶修毀損的溪底便道,但許多便道都是一修復又被第二波降雨沖毀。災區溪底便道時修時斷,是否是設計不當?
行政院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顏久榮處長說明,溪底便道便橋的修築本來就是因為當地暫時不適合永久道路,以莫拉克災區的高雄縣山區為例,許多溪谷沙石堆高了三十幾公尺,原本的道路都被掩埋,要重建永久道路得大規模動工,除了地質不穩定會遇上沙石掩埋的問題,還有經費的困難。
至於臨時修築的溪底便道是為提供當地居民的民生交通所需,規畫之初也預想得到大水一來一定會被掩沒。顏久榮處長說明,溪底便道都是隨斷隨修,只要溪水退去,阻斷的便道都可以在二到三天內修復,另外,除了便道之外,重建會也為部落居民設想逃生路線,以高縣那瑪夏鄉為例,台21線溪底便道受損,居民如果急需撤離可以利用嘉129縣道,以及南179縣道,至於被沖毀的便道則可以在災後兩三天修復,提供居民平時交通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