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921震災的第10週年、八七水災50週年,為了能提醒國人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能夠達到減災及預防的目的,由文建會所屬之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內政部消防署、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合辦,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協辦之天旋地轉~認識臺灣天然災害特展」,即日(11日)起至99年5月30日止於臺博館展出,展覽以台灣常見的天然災害:颱風及地震為主題,尤其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莫拉克風災及九二一震災,介紹其成因、直接及衍生的災害、及其預防方法等。
國立臺灣博物館蕭宗煌館長於開幕典禮中表示,八八水災後為了幫助小林村復建,他到甲仙鄉勘災,親眼看到許多橋樑毀壞,對於天然災害的力量感到無比震撼,因此回館後即立刻調整最近的檔期策劃這項展覽,希望藉由這項展覽讓觀眾對此議題能有更深層的探討,並透過教育推廣活動與導覽說明,讓臺灣的小朋友們慢慢建立概念,關心我們所屬的環境,關切地球暖化與減碳的議題。
經濟部水利署楊偉甫署長致詞時則表示,臺灣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容易暴露在三種以上自然災害的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矛,因此經常遭受非常多生命財產的傷亡與損失,如果災後的處理、應變不夠迅速,災害損失就會非常嚴重。尤其從98年起,臺灣面臨前所未有的苦旱狀況,但是八月八號莫拉克颱風三天之後,卻又面臨前所未有的複合性災害,他強調從未見過漂流木塞滿了整座河谷,山崩地滑造成史無前例的浩劫。但是目前卻因為颱風過門不入,現在又在進行抗旱作業。他語重心長的說「人不能勝天,而是要順天」,強調在氣候變遷非常明顯、天然災害威脅巨大的狀況之下,國人都需要重新的適應,他期待這項特展能讓參觀的民眾了解天然災害的防範已經非常迫切,每個人都要做好準備,才能把災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劉說安主任也肯定臺博館的用心,他說因為八八水災降雨量高達三千毫米,沒有現有的工程可以提前預防,只能盡力減災。但是近年來的氣候極端現象已形成嚴峻的挑戰,政府應投注更多的資源正視地球暖化。他並提出多項對於政府決策的建言:第一是呼籲政府立刻成立因應氣候變遷行動辦公室,整合各部會提出氣候變遷調適計畫,考慮環境負荷;第二是提高負責防災機構的層級,因為目前權責太低,難以跨部會協調;第三是推動國土整合監測系統建置,包括地理、水文、氣候、風災資訊等,建議都可以充分運用與發展太空及遙測科技,以完成地震、淹水、土石流等國土脆弱公告,規劃與監測防災體系的關鍵環節,體認天然環境與保全對象的動態本質。劉主任認為這項天然災害特展就是在持續推動科普教育,希望災防教育未來能做得更好。
臺博館位於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公園內),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國定假日照常開放,全票20元、半票10元。民眾如欲查詢詳情,可上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或電洽(02)2382-2566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