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唱歌吧》記錄一群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的小朋友,在體育老師出身的校長馬彼得的帶領下,組成原聲童聲合唱團,贏得全國比賽冠軍的感人過程。紀錄片續集《不只唱歌吧》則回溯源頭,呈現幕後一手培育這些小朋友的「體制外假日學校」原聲音樂學校的獨特教育方式,以及這群孩子人生的轉變。
原聲音樂學校現任校長洪春滿說,學校成立邁入第三個年頭,仍然只是個「體制外的假日學校」,假日的時候,來自玉山山麓信義鄉內的十一個部落學生,聚集在羅娜國小租借來的教室中進行課後輔導。
兩部紀錄片皆由導演楊智麟執導,二○○八年的《唱歌吧》引起廣大迴響。後來,原聲童聲合唱團在上海世博一鳴驚人,還贏得金曲獎評審團大獎。《不只唱歌吧》則透過鏡頭了解原聲音樂學校,並深入了解這些貧窮學生的真實生活。
原聲音樂學校不僅有馬彼得獨門的「馬式獨門發聲練習方式」招式─手腳懸空,與身體呈現V字型的發聲,還有各種學科的課後輔導。包括數學老師下課後檢討,外籍英文老師也以全程英文教學,力求提供與都市兒童相同的資源。
「三年來,不只學生改變了,許多家長也相信這個學校對小孩的正面影響。」原聲音樂學校理事長廖達珊表示,許多部落孩子都是隔代教養,父母外出賺錢,只剩下能簡單務農的祖父母照料,孩子展現的成績最終都讓讓家長為他們驕傲。
片中訪問到由祖父母撫養的小學生幸念緹,原本半夜總是要祖父母陪才敢去洗手間,加入學校後,變得獨立勇敢,祖父母打趣道:「現在她連上廁所都敢自己去了。」另一位小學生雅安,父親半身癱瘓的父親因看到雅安出國表演,感到十足驕傲,主動在家中陪著她練唱。
片中也呈現在八八風災後,即便橋斷路毀,小朋友仍在馬彼得的帶領下,不辭辛勞到原聲音樂學校上課。身為雙龍國小唯一參與的全彥威,每個周末一大早搭公車,到六十五公里外的學校上課。
《不只唱歌吧》十二月中將有一場公開放映,將來採取公益發行,希望尋求募款盡快讓學校成為實體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