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村慘遭風災土石淹沒,喚起防災意識,發表崩塌預警整合型模式的學者張康聰教授呼籲,台灣應及早建置崩塌預警機制。農委會水保局說,盼產官學積極投入建置;但建置機制至今無具體規畫。
由於88水災小林村滅村主因來自瞬間釀災的山崩,使崩塌預警議題引發關注。
前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張康聰,8月26日在國科會發表比歐洲傳統崩塌預警模式更能符合台灣地理條件需求的整合型模式,為的是希望為台灣建置更嚴謹、更趨近國際新防災觀念的預警機制。
他說,因應氣候變遷,北歐挪威及瑞典已建置崩塌預警系統運作;而台灣地殼抬升速率甚高、地震及降雨強度大,地形不穩定,更應積極建置崩塌預警模式。
他並說,模式雖然提出,但用的IPCC全球氣候變遷資料試算,仍未能與水利署或水保局相關本地資訊整合試算運作;由於模式要可使用,需資料反覆試算謀合,非一蹴可幾,希望與官方資訊及早展開試算運作;只不過他常年旅居國外研究崩塌,無門路可引介。
水保局指出,89年災害防救法施行以來,已積極推動土石流紅色或黃色警戒機制,近年來確實大幅降低土石流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也吸引日本、奧地利等國來台交換分享心得與經驗。
水保局並說,山崩預警屬高難度技術,其誘發成因除颱風豪雨外,亦包含地震或自然風化等影響,涉及的學門涵蓋地質、大地、水利、土木、水保等,日本也僅能針對已有明顯崩塌或地滑徵兆地區進行監測,無法事前預知未來可能崩塌或地滑的範圍;台灣若要建置此機制,需要產官學積極投入。
不過記者採訪了解,雖然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指示要重新研議疏散機制指標,但檢討防災指標的跨部會會議,包含國科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及水保局,都未接獲要召開防災工作會議;相關官員表示無任何單位主動邀集產官學召開會議,研商相關預警疏散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