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屏受颱風重創,出現嚴重的淹水災情。觀察這一次風災期間,降雨名列前矛的雨量站,超過半數以上都是平地測站,除了淹水常客屏東濱海地區外,高雄縣市出現嚴重災情。觀察高雄地區的災情,從 2001年迄今,一共出現三次劇烈降雨,分別是潭美、莫拉克及凡那比颱風。顯示颱風產生的頻率有增加趨勢,市區防洪及排水,恐怕需要新的思維。(彭群弼報導)
高高屏地區再度遭到水患侵襲,除了屏東林邊等淹水的「老面孔」之外,高雄都會區出現普遍性淹水災情,讓當地民眾抱怨不已。事實上,觀察凡那比颱風侵襲期間的降雨排行榜,18/19號兩天,累積雨量前一百名的雨量站,超過一半以上,幾乎都是位處平地,海拔高度在一百公尺以下的雨量測站。
高高屏不少市區或市郊的鄉鎮,都列名其中,例如:雨量排行榜的第三名:岡山下了947毫米,打破莫拉克風災的紀錄,成為雨量站設立18年以來的最大降雨量,屏東市726毫米,鳳山653毫米,左營598毫米,這些雨量,幾乎都集中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出現,部分雨量站也出現時雨量超過一百毫米。
短時間的劇烈降水,導致排水系統失靈,再加上河川排洪受到農曆滿潮影響,大量的雨水宣洩困難,成災幾乎是極短的時間內就出現,一直到颱風離開的隔天,仍有不少地區仍然泡在泥湯裡,尚未脫困。
回顧高雄地區過去十年的風災紀錄可以發現,從2001年七月十一號的「711」水災,迷你颱風潭美在高雄地區,極短時間內對高雄地區慣進大量降雨,都會區無法排水,大樓地下室成了水庫。去年的莫拉克,高雄氣象站也觀測到驚人的雨勢,再加上這一次的凡那比,換言之,十年不到的時間,就出現三次颱風帶來異常的降水,成災的頻率越來越高。
如此一來,都會區的排水及防洪思維,恐怕要重新檢討,特別是排水、下水道系統對於瞬間劇烈降雨發生時的承受能力,恐怕都要面臨重新思考。所謂的五十年洪水週期,如今竟然在十年當中出現三次,降雨的規模所導致的災情及範圍都有擴大的跡象,氣候變遷下,劇烈性天氣發生的頻率似乎有提高的趨勢,去年的莫拉克颱風,生聚教訓,針對偏遠山區,已經有了一套有效的因應策略,提早預警部屬,從寬撤離行動,避免孤島再現。
但凡那比颱風似乎又再提醒大家,都會區的防災,應該有完全不同的思維邏輯,更重要的是,需要從基本功做起:從都市的規劃,防洪設計及規範,排水系統的投資,法規的修訂等等,恐怕都必須重新來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