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今天指出,八八水災重建工作因環境變化,河谷大量淤積,土石鬆動,未來洪患機率提升,重建成本大幅增加。明年汛期前疏通關鍵河道,更是和時間賽跑。
重建會今天會同多位土木、水利學者專家,勘查台20線南橫公路搶修進度與未來重建計畫。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南部至今已4個月餘,災後重建工作漸上軌道,多處施工便道已具大致輪廓。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指出,目前道路只是搶通階段,很多路段都是沿著河底便道佈建,也有許多路段只容4 輪傳動車通過。重建需花費龐大時間與金錢,明年颱風與汛期來襲時,可預期南部又是柔腸寸斷,很多地方仍會成為孤島。
他說,為讓道路恢復基本功能,重建會將按照重建條例與國土保育,區分道路等級。有必要搶建,且可付諸實行的路段就趕緊進行。其他建設以國土保育角度,待整體土質趨穩定,再考慮如何恢復運輸和交通功能。
陳振川表示,重建過程中最大阻礙是環境變化,目前各河谷淤積高達30至40公尺土石,淤積量達12萬立方里。山上的土石仍鬆動,容易隨著颱風豪雨向下滑落。
此外,颱風來時因河道淤積,較小規模的雨量即可能造成洪患。他期盼可盡量避免二次災害,而災害再次發生時,需想辦法減少人命和財產損失。
他指出,重建工程是「跟時間賽跑」,在明年汛期前,須完成關鍵河道疏通。另外,要強化搶通的堤防或河岸設施。而有效掌握環境因素,建造合理永續的公共設施,才是治本之道。
陳振川說,等11月乾季來臨,疏浚工程才可加速作業。目前進度雖暫時超前達14%,但眼前還有許多困難。重建預算11月20日才公告,很多工作才開始設計與發包,在速度上,也希望可盡量加快。
陳振川表示,在未來積極建設方面,由於許多河道在水災後從20公尺突增為200公尺,達原來10至15倍寬度,建設橋梁時,須使用長跨橋梁建造,成本也連帶大幅增加。此外,因河道淤積,橋梁下須有足夠通洪段面,橋梁勢必加高,還需和銜接的道路配合。整體而言,將來建設成本將比以往高出30至50倍。
他指出,財政有限而諸多外力限制下,如何在關鍵處運用經費,順應大自然力量,一步步把重建工作站穩,往前推動,都是重建會須好好思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