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部落,有50幢完整石板屋,是目前原住民族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四年前被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排灣族人鄭超與鍾一心是幕後推手。
「對我們來說,石板屋不僅是出生地,更是族群文化維繫的重要精神場所。」鄭超(族名查理法特)在老七佳部落傳統石板屋出生,與石板屋有密不可分情感,13年前軍職退伍後,帶著家人返鄉,投入石板屋維修工
作。
鄭超說,老七佳部落因政府遷村政策,不少石板屋久無人居住頹圯,讓他
覺得痛心,因連襟鍾一心也從警職退休,兩人著手規畫,成立「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邀集部落耆老、年輕人一起維修。
鍾一心表示,重建過程中,耆老們運用累積的經驗,搭配年輕力壯族人,
約20戶石板屋住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齊心協力,將一戶戶老舊、破損的石板屋,在不破壞原有架構與保留原味前提下,慢慢修復。
鄭超說,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建材不易尋找,有時得從外地運送石板,一塊塊超過50公斤的石板,用人力慢慢搬運,許多族人搬得腰痠背痛,身上貼滿膏藥,但不喊一句苦。
鄭超說,年輕人願意返鄉,為重建石板屋注入活力,十分可喜,但另一方面耆老漸漸凋零,懂得石板屋傳統工法的人愈來愈少,必須一邊重建、一邊傳承,「我們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
花了近十年時間,原本僅十幾幢保存完整的石板屋,慢慢「蓋回」50幢,老七佳石板屋恢復舊觀,四年前被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老七佳石板屋名氣大增,遊客開始湧入,常有遊客「順手牽羊」拿走石板,原住民珍貴文化資產面臨另個危機。
鄭超說,為保護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遺跡的完整性,協會希望政府單位能比照阿朗壹古道加以管制,進入老七佳石板屋的遊客必須申請許可後才能放行,以保全原住民珍貴的文化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