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家鄉將紅藜列為八八風災後特色產業,在原來的排灣國小開闢紅藜園區,壯觀的紅藜田陸續成熟,最近鄉民忙碌採收,剝下果實裝袋準備曬乾、儲存,把紅藜和白米、小米一起煮成紅藜飯,是當地最常見的吃法。
紅藜是原住民地區傳統農作物,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輔導部落重建產業,瑪家鄉就選擇紅藜為主角,在閒置的排灣國小校區,開闢瑪家鄉紅藜推廣園區,區內栽種大片紅藜,成為沿山公路的新景觀。
受到成熟度與水份等因素影響,結穗下垂的紅藜有的是紅、橘色,有的呈現黃、綠色,各種色彩交織,藜田景致宛如圖畫,農民也隨著成熟腳步,展開採收作業。
「採下紅藜後,先在田邊就地脫殼!」鄉民表示,品質好一點的,要留下來當種子,其餘的需日曬約二到三天,然後可以用來料理,與白米或小米一起煮成稀飯,或是像地瓜飯一樣,煮成紅藜飯,營養又好吃,園區的紅藜大約可以採收到五月底。
重建會也指出,在各界協助與屏東科技大學專業團隊研發下,紅藜逐漸突破傳統農作的限制,成為養生食材、創意料理、工藝編織素材等高經濟價值作物,瑪家鄉推動紅藜園區,前景可期。
|